国光润滑油来头并不小,不仅是世界500强,而且有自己的基础油供应链,进入大陆市场十多年来却一直徘徊不前,虽然国光也投放了杂志广告、网络广告、参加展会等多种手段,但销量似乎并没有提升多少,据我们观察,似乎销量还处于下滑状态,为什么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呢?作为润道,和国光在宣传方面合作了四年,不的不说就是国光的抱残守缺而造成的。
1、产品缺陷:说国光的产品缺陷不是说它的品质不好,而是指国光的包装,你现在看到到4L包装,其实是2009年才针对大陆市场而推出的,早在我们为国光提供渠道培训的时候,见面伊始就提出了原来1L装不适合大陆市场,而这个问题早在我们之前就有经销商提了这方面的建议,我们润道列举了种种事实,尤其是终端的意见后,国光一年后才推出了现在的4L包装,然而包装的外形依旧用了国光人的眼光来判断,其工业化的设计不能不说差,但矮墩墩,厚乎乎的外形确实没有什么抢眼的地方,放到终端店面整个就是一个“小弟”,经常被人忽略,这也是我们润道在包装设计文章里面提到多次的诟病之一,更要么的是作为来自台湾的润滑油品牌,包装上却没有采用中文名称,却采用了英文加数字的形式,这样如何让消费者对号入座?即使是经销商也要死记硬背才能不会搞错,虽然包装不会对产品销售不畅起到决定作用,但产品的缺陷却是一大困扰。
2、缺少特色:如果说包装不过是一张皮也就罢了,毕竟用户是用油而不是看包装的,而且有很多进口品牌的包装上全是英文,为什么偏偏国光的销售就不畅呢?润道认为,问题出在两方面,一是国光的出身,虽然来自500强,但台湾的出身却让经销商处于两难,宣传是进口品牌不仅有政治风险,即使是这样宣传也难以让消费者信服。虽然台湾在电子制造行业上取得了相当优势,但从来没有高端品牌的定位,在人们脑海里,台湾货是优质优价的代名词,可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光怎么低价的成?任何品牌都要有一个卖点或销售主张,可多年来就是八个字:源自台湾,动力无限,不仅空洞,还把“台湾”这一不利的因素反复提及,好听些叫真诚,不好听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。在润滑油行业发展到今天,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,也会把产品功能或效果说成一朵花的。
3、谨小慎微:国光在岛内还属于国企,这样的身份使得决策、反应都严重滞后,凡事都要报计划,以我们的广告合作来说,每年的10月份就要上报,还要通过其它的中介公司才能收款,同样的问题对经销商也是如此,正如负责海外销售的人士说,“运作国光润滑油,要拿出其它品牌三倍以上的资金来做。”确实是这样,由于配送周期,经销商在下订单的时候,要的货其实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产品,在日新月异的今天,这样的速度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。国光也曾经考虑在国内设立办事处,但面对高昂的费用,最终选择了放弃;而近年来,也考虑在国内贴牌,又觉得贴牌企业会掌握了国光的销售渠道,同样也要安排人员管理,最终还是放弃;现在,又开始考虑设立两个中转仓,准备在厦门、上海来建立,但现在的销量,建立中转仓的成本又成了高层考虑的重要因素。正如内部人士说的“润滑油只占集团营收的一两个点,谁会支持呢?”只是,我们润道知道,即使是钓鱼都要下鱼饵,何况品牌推广呢?这样的功利,难不成来指望经销商做投入吗?
4、封闭守旧:国光投放招商广告据了解应该有六七年之多,而车用油的经销商迄今才几家而已,工业油的经销商也没有什么变化,大部分经销商不是台籍企业,就是和台湾关系很密切的合作伙伴,可以说,国光润滑油就一直没有走出台湾圈子。在台湾,换油中心是一个很流行的模式,1L包装更是习以为常,人们更愿意购买性价比卓越的产品,这也是国光能在岛内占有半壁江山的原因,但到了国内,换油中心还无法独立生存,路边见到的多是快修店,这些小而多的店面就是靠日常保养和换油更争取利润,国光想通过服务赚取收益的模式难以在国内让终端接受,一个没有亮点的产品,一个没有性价比的产品,让终端不知道如何推广。浙江某经销商在运作了两年后,依旧不知道给用户推荐国光的时候,该说什么才好。如果国光依旧想依靠台湾圈子来销售的话,想提升销量将很难。
国光怎么操作还会再振雄风呢?我们认为可以有两个模式,一个是用总代理模式,把产品交给总代理来运作市场,国光只提供优质产品即可,通过经销商的资金、人脉、渠道来解决国光无法解决的问题;另一个则是通过和媒体或第三方结成合作模式,他们来负责国光在大陆的服务、管理和订单,实现快速反映。但这两种模式如果在国光不能正式自身,不求改变的情况下,依旧难以有大的发展。
1.2025(第11届)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,7.7-8日,无锡;
2.嘉宾分享内容预告+参会名录;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