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得不承认,中国人确有其过人之处。中国制造在生产方面已属一流水平,但在品牌建设和塑造方面却还处于二流乃至更低的水平。利用国内成熟的技术和设备,为自己的品牌做贴牌生产,这其实是个很好的主意。但由于中国企业通过对品牌的塑造,获取未来的溢价方面的确乏善可陈,部分消费者不能摆正心态的确有崇洋媚外之念,于是“用外国的鸡孵中国的蛋”成为“欧典”们的选择。
纵观国内的品牌,这种虚假的品牌文化与品牌出生,不仅仅只出现在润滑油行业,服装、医药、餐饮、教育以及化妆品等几乎遍及各个行业。这种方式在如火如荼的2008年更是大行其道,比比皆是,比如美国××、英国××、香港××、新加坡××、法国××、德国××。“洋品牌”在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,使得国产品牌始终面临着一种尴尬,虽然很多国货的质量都超过了国外产品,有的还成功打进国际市场,进入国外主流消费者的视线,可是它们在国内却始终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……于是,有些国内企业或是为了“顺应市场”,或是出于无奈,开始打起“洋主意”--有的到国外去注册一个空壳公司,再转身“杀”回国内,有的索性给自己起个洋名。走进汽配市场放眼望去,从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等等,一个又一个由各种字母或符号组成的洋名字扑面而来:英文、法文、意大利文,甚至还有希腊文,在洋里洋气的“大名”下,有的品牌还特意加上一行英文小字“from某某国家”,生怕消费者不知道它的“高贵”出身……“改头换脸”一番,也果真麻雀变凤凰,要不青岛的×××怎能把“国际玩笑”开上15年,敢卖和美孚、壳牌一样的价格?浙江的××怎么敢上央视,吆喝了近3年;西安的××怎么逢展会就参加,和真的美孚、壳牌同台竞技。
一个品牌取一个洋名再加上一个类似于“since1903”的标注,再编一个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,就成为国际著名品牌。一个品牌如果建造在谎言上,就如建在沙丘上的高楼大厦,一震动,就会毁于一旦。那么,这些“欧典”会在什么情况下会“突然死亡”呢?
1、用户觉醒:崇洋媚外历来是我们消费者的悲哀,但历经10多年的惨痛教育,现在消费者已经知道,国外润滑油品牌就是壳牌、美孚、嘉实多、BP、道达尔、埃尔夫、加德士、福斯等,其他宣称国外品牌的,基本上都是骗子来的。至少从2008年,民族润滑油品牌开始注重宣传我们就可以看出,龙蟠、中龙、汇源、佳润、奥吉娜等都开始了觉醒,而这些“欧典”们则开始有所收敛。
2、价格悖论:价格一直是“欧典”们的杀手锏,但他们的定价策略总是无法脱离“价格比国际品牌低一点,比国产品牌高一点”的“两点”思路,在前几年,由于消费者的无知,的确取得了成效,但现在面临这样一个世纪难题--注重品质的消费者,会选择真正的国际品牌;注重价格的用户,会选择民族品牌。让“欧典”们奉行多年“中庸之道”无用武之地。尤其是2008的涨价狂潮,使得市场上国产、国际两大阵营的价格体系进一步拉近,“欧典”们的生存空间越发狭小。
3、过度包装:宣传卖点上,不断说自己的换油周期如何长,省油效果如何显著,但作为用户,如果问一下“为什么美孚、壳牌们都没有达到这个效果,你们却实现了?”的时候,都是哑口无言,而消费者问“长城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CF4才开始行车试验”时,“欧典”们都恨不得找地洞钻。为了圆谎而从一开始就要不断“谎言”下去,终究会“纸里包不住火”的,有的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在我们一篇文章《学习“欧典”好榜样》里提到了某品牌,这个企业竟然三番五次的说“我们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牌子,我们注册有公司”“我们会起诉你们的”,其实,作为唯一敢说真话的媒体“润滑油资讯网”遇到这样的威胁不是一次两次了,我们的态度是“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”。
4、产品缺陷:润滑油就是基础油+添加剂,但这两块,所有的“欧典”都受控他人,产品在使用中出现问题是很常见的,很多时候无法说清楚是油品还是配件的故障,但高高在上的价格,使得消费者会把更多的追问落在油品上。“欧典”们大都是花钱摆平,避免产生连锁反应,但随着用户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,谁能保证润滑油行业不会出现“一个常德老汉搞死三株”这样的现象呢?
5、品牌曝光:“欧典”最主要的要和行业媒体、政府机关保持良好的关系,尽量“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”,但千密一疏,就拿欧典地板来说,连续多年的315诚信企业,销售额近20亿元,说翻船就翻船,究其原因是公关没做好,央视的曝光肯定要采访其有关部门,但他们却没有及时的“防患于未然”,造成了突然死亡。欧典地板质量的确很好,品牌建设也可圈可点,但现在已经是过往云烟。
“欧典”们死亡的可能还有多种,但不管怎么说,“欧典”们就是--兔子的尾巴长不了。
1.2025(第11届)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,7.7-8日,无锡;
2.嘉宾分享内容预告+参会名录;
发表评论